茶道知识(茶道知识 什么是茶道的思想理论)

案例 2020-01-15 10:12:57

茶艺有哪些知识和技巧
茶艺基本知识
茶艺,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。日常生活中,虽然人人都能泡茶、喝茶,但要真正泡好茶,喝好茶却并非易事。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,如识茶、选茶、泡茶、品茶、茶叶经营、茶文化、茶艺美学等。因此泡茶、喝茶是一项技艺、一门艺术。泡茶可以因时、因地、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。泡茶时涉及茶、水、茶具、时间、环境等因素,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。
第一节 泡茶要素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、香、味的物质基础,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,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、香气和滋味。泡茶时,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,调整水的温度,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,从而使茶的香味、色泽、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。综合起来,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:第一是茶水比例,第二是泡茶水温,第三是浸泡时间,第四是冲泡次数。
一、茶水比例
1.茶的品质: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。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,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。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、甘醇,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。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,所以茶味苦涩。故有“春茶鲜、夏茶苦”的谚语。
2.茶水比例: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、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,一般而言,水多茶少,滋味淡薄;茶多水少,茶汤苦涩不爽。因此,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;较粗的茶叶,用量可少些,即所谓“细茶粗吃”“精茶细吃”。 普通的红、绿茶类(包括花茶),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~60毫升水。如果是200毫升的杯(壶),那么,放上3克左右的茶,冲水至七八成满,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。若饮用云南普洱茶,则需放茶叶5~8克 。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,注重品味和闻香,故要汤少味浓,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,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/3至1/2。广东潮、汕地区,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/2至2/3 。 茶、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、性别有关,大致说,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,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。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,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;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,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。 一般来说,茶不可泡得太浓,因为浓茶有损胃气,对脾胃虚寒者更甚,茶叶中含有鞣酸,太浓太多,可收缩消化黏膜,妨碍胃吸收,引起便秘和牙黄,同时,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。古人谓饮茶“宁淡勿浓”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二、冲泡水温
据测定,用60℃的开水冲泡茶叶,与等量100℃的水冲泡茶叶相比,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,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,前者只有后者的45%~65%。这就是说,冲泡茶的水温高,茶汁就容易浸出;冲泡茶的水温低,茶汁浸出速度慢。“冷水泡茶慢慢浓”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 泡茶的茶水一般 以落开的沸水为好,这时的水温约85℃ 。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,而咖啡碱、茶多酚很快浸出,使茶味会变苦涩;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,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,茶汤滋味寡淡,不香、不醇、淡而无味。 泡茶水温的高低,还与茶的老嫩、松紧、大小有关。大致说来,茶叶原料粗老、紧实、整叶的,要比茶叶原料细嫩、松散、碎叶的,茶汁浸出要慢得多,所以,冲泡水温要高。水温的高低,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。 具体说来,高级细嫩名茶,特别是高档的名绿茶,开香时水温为95℃,冲泡时水温为80℃~85℃。只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不浑,香气纯正而不钝,滋味鲜爽而不熟,叶底明亮而不暗,使人饮之可口,视之动情。如果水温过高,汤色就会变黄;茶芽因“泡熟”而不能直立,失去欣赏性;维生素遭到大量破坏,降低营养价值;咖啡碱、茶多酚很快浸出,又使茶汤产生苦涩味,这就是茶人常说的把茶“烫熟”了。反之,如果水温过低,则渗透性较低,往往使茶叶浮在表面,茶中的有效成分难以学浸出,结果,茶味淡薄,同样会降低饮茶的功效。大宗红、绿茶和花茶,由于茶叶原料老嫩适中,故可用90℃左右的开水冲泡。 冲泡乌龙茶、普洱茶和沱茶等特种茶,由于原料并不细嫩,加之用茶量较大,所以,须用刚沸腾的100℃开水冲泡。特别是乌龙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,要在冲泡前用滚开水烫热茶具;冲泡后用滚开水淋壶加温,目的是增加温度,使茶香充分发挥出来。 至于边疆兄弟民族喝的紧压茶,要先将茶捣碎成小块,再放入壶或锅内煎煮后,才供人们饮用。 判断水的温度可先用温度计和计时器不测量,等掌握之后就可凭经验来断定了。当然所有的泡茶用水都得煮开,以自然降温的方式来达到控温的效果。
三、冲泡时间
茶叶冲泡时间差异很大,与茶叶种类、泡茶水温、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。 如用茶杯泡饮普通红、绿茶,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,用沸水约150~200毫升,冲泡时宜加杯盖,避免茶香散失,时间以3~5分钟为宜。时间太短,茶汤色浅淡;茶泡久了,增加茶汤涩味,香味还易丧失。不过,新采制的绿茶可冲水不加杯盖,这样汤色更艳。另用茶量多的,冲泡时间宜短,反之则宜长。质量好的茶,冲泡时间宜短,反之宜长些。 茶的滋味 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浓的。据测定,用沸水泡茶,首先浸提出来的是咖啡碱、维生素、氨基酸等,大约到3分钟时,含量较高。这时饮起来,茶汤有鲜爽醇和之感,但缺少饮茶者需要的刺激味。以后,随着时间的延续,茶多酚浸出物含量逐渐增加。因此,为了获取一杯鲜爽甘醇的茶汤,对大宗红、绿茶而言,头泡茶以冲泡后3分钟左右饮用为好,若想再饮,到杯中剩有三分之一茶汤时,再续开水,以此类推。 对于注重香气的乌龙茶、花茶,泡茶时,为了不使茶香散失,不但需要加盖,而且冲泡时间不宜长,通常2~3分钟即可。由于泡乌龙茶时用茶量较大,因此,第一泡1分钟就可将茶汤倾入杯中,自第二泡开始,每次应比前一泡增加15秒左右,这样要使茶汤浓度不致相差太大。 白茶冲泡时,要求沸水的温度在70℃左右,一般在4~5分钟后,浮在水面的茶叶才开始徐徐下沉,这时,品茶者应以欣赏为主,观茶形,察沉浮,从不同的茶姿、颜色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,一般到10分钟,方可品饮茶汤。否则,不但失去了品茶艺术的享受,而且饮起来淡而无味,这是因为白茶加工未经揉捻,细胞未曾破碎,所以茶汁很难浸出,以至浸泡时间须相对延长,同时只能重泡一次。 另外,冲泡时间还与茶叶老嫩和茶的形态有关。一般说来,凡原料较细嫩,茶叶松散的,冲泡时间可相对缩短;相反,原料较粗老,茶叶紧实的,冲泡时间可相对延长。总之,冲泡时间的长短,最终还是以适合饮茶者的口味来确定为好。
四、冲泡次数据测定,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不一样的,最容易浸出的是氨基酸和维生素C;其次是咖啡碱、茶多酚、可溶性糖等。一般茶冲泡第一次时,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~55%;冲泡第二次时,能浸出30% 左右;冲泡第三次时,能浸出约10%;冲泡第四次时,只能浸出2~3%,几乎是白开水了。所以,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。 如饮用颗粒细小、揉捻充分的红碎茶和绿碎茶,由于这类茶的内含成分很容易被沸水浸出,一般都是冲泡一次就将茶渣滤去,不再重泡。速溶茶,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, 工夫红茶则可冲泡2~3次。而条形绿茶如眉茶、花茶通常只能冲泡2~3次。白茶和黄茶,一般也只能冲泡1次,最多2次。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,在用茶量较多时(约半壶)的情况下,可连续冲泡4~6次,甚至更多。
有关茶文化的知识
茶叶变迁到今天
茶文化就不应该总谈昨天
唐也好,宋也好
都是过去时了
谈多了,误茶误国。
茶文化的知识在当下应该是六大基础茶类
学茶的目的除了精神上,
更需要建立在物质上
特别是知茶性而科学泡茶和知己知茶而健康饮茶
茶是用来喝的
不是用来表演给大家看的
即使是日本茶道
最后的茶也是品的
茶文化知识就是当下的茶知识。

茶<a href=http://www.moxingzu.com/tag/5323/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桌椅组合</a><a href=http://www.moxingzu.com/tag/5283/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3D模型</a>下载桌椅组合3D模型下载


茶道知识什么是茶道的思想理论
茶道精神核心

1.首先茶具有保健作用,常饮茶能强身健体。“身心健康”,首先强调的是“身”,身体健康,是“怡情养性”的前提。其次,茶道的主要目的是修身、怡情、养性,人们以茶悟道,从而怡然自乐,得到人生境界的升华,提高生活的质量。
2.与儒学,道家的主题一致。
3.与前面各家提出的“融”“性”“伦”“乐”“美”相通。 清为道家的代名词。

1.清苦,清心,清寂,清净,茶清如露。
2.为人清廉,清正,清心寡欲,清心健体。
3.与前面各家提出的静,理,廉,俭等相通。但“清”与传统文化“道家”一脉相通,让人一目了然。

儒家思想的主要体现。
1.礼,义,仁,忠,孝,以“和”为核心,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中庸之道,以“和”为贵。
2.以茶交友,以茶待客,以茶联谊等,是茶人,茶事活动中儒家思想“和”的体现。
3.与前面各家提出的“美”,“敬”“圆”等相通。

道家“天人合一”哲学思想的体现。
1.返璞归真,宁静致远,道法自然,守真养真的哲学思想。
2.真茶真水,真情真意,真善真美,真诚守信,不虚假,应是茶道和茶人精神。
3.与前面各家提出的“廉”“理”“融”“性”“美”“静”“正”“敬”等相通,但“真”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。所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来说,中国的茶道精神是“怡,清,和,真”。
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,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,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,都要加以纠正客服,使中国茶文化事业,永远沿着健康,文明的道路发展。
茶道基本精神
茶道精神亦称茶德,在中国的茶艺、日本茶道、韩国茶礼中都有体现。
王玲教授说:“茶艺和茶道精神,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。”我们这坦所说的’‘艺”,是指制茶、烹茶、品茶等茶之艺术。我们所说的茶道”,是指茶艺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。有道无艺,那是空洞的理论;有艺无道,则无精无神。
老子说:“艺者,道之形也。”艺是道的表现形式。茶道是在整个茶艺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、追求的道德风尚。一些茶艺大师对此以精辟的语言加以概括、提出了茶艺的基本精神。早在唐代,陆羽说: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”指出饮茶者应具有俭朴的美德。唐末的刘贞亮也在《茶十德》中说:“以茶利礼仁,以茶表敬意,以茶可雅志,以茶可行道。”当代茶圣吴觉农也提出:‘.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.是一种艺术,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。”庄晚芳先生归纳总结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“谦、美、性的手段。”庄晚芳先生归纳总结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“谦、美、和、敬”‘,台湾著名茶人范增平也谈到茶德.他说,茶艺的根本精神在于“和、俭、静、宜,真。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茶艺的基本精神是:.‘清、敬、怡、真。”林治先生则认为“和、静、怡、真..更准确一些。众家之言。可谓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.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,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。
有着3000多年饮茶史的中国.茶文化积淀很深,茶艺的华本精神,经历了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的不断演变.已融合了儒、佛、道、仙的各宗思想.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。
唐朝时.中国的饮茶习俗传到日本。宋代时,日本传教大师最澄把中国茶子带回日本种植。形成了最早的日本茶园、明代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日本茶道。村田珠光结合禅茶宗法.改革当时流行的书院茶、门茶.将禅的思想引入茶文化,
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,将禅院清规、禅僧生活、态度与茶道文化结合建立了草庵茶风,明确提出“和、敬、清、寂”为日木茶道的瑟本精神,称之为“茶道四规”。“和、敬”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,通过饮茶达到和睦相处,相互尊重、谦让的目的;“清、寂”是指要以幽稚清静的环境,造成一种空寂的意境。茶道是一种新型的宗教.产生之初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。人们起早贪黑.通宵达旦地进行茶事活动,争先恐后抢购茶叶、茶具。达官显贵、平民布衣都热情地迫随着千利休。就连当时最有权力的人物—丰臣秀吉都成了他们的追随者.后来丰臣秀吉蟠然醒悟将千利休赐死。
中国儒家思想对韩国茶礼影响很大,创建“中正”精神的草衣禅师张意询就是将中国的儒家思想引入茶礼.主张茶人凡事不可过或不及.不可偏激。也劝人正确评价自己,切勿不懂装懂、炫援自己。
茶礼是指阴历初一‘十五、节日和祖先生口举行的祭礼.也指 贡人、贡神、贡佛的礼仪,韩国茶IL源于中国的饮茶习俗.但决不是简单的照搬。
韩国茶礼以“和、静“为根本精神.其含义是指”和、敬、俭、真”,“清、敬、和、乐’,‘和’是指和平相处‘互相尊重、互相帮助。“敬”是指尊重别人.以礼待人、‘俭’是指俭,朴、谦、正,提倡简朴生活“真”是指真诚宾心,为人正直。以诚待入:韩国茶礼注重平礼仪,把礼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,强调茶的.‘亲和、快乐、礼敬”。韩闰茶礼从迎客、环境、陈列书、画、茶转到投茶、注茶、茶点、吃茶,都有严格的规定,力求给人以清静、悠闲、高稚、文明之感。